一组来自维也纳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某些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对肝脏的再生过程有主要意义。研究表明,血小板可以促进部分肝切除手术患者中肝组织再生。这也可以作为一个预测潜在的术后问题的起点。相关研究已经发表在《Hepatology》杂志上。
血小板是伤口愈合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机体受伤时可以专门分泌关键生长因子,并启动受损组织的再生过程。在最新的研究中,科学家们能够证明α颗粒生长因子的释放与术后肝脏再生密切相关。
早在2014年,这项研究的作者证明,存储于血小板中的5 -羟色胺可以在术后肝再生中发挥关键作用。5 -羟色胺存储在血小板电子致密颗粒(存储细胞器)中,它在激活后可被分泌出。作为血小板活化过程的一部分,第二个类型的α颗粒也被释放了。目前首次证明体内高度选择性释放α颗粒及产生的病理生理后果。
这些颗粒包含刺激和阻碍增长的因素。前几年的体外数据表明,血小板不是存在一个活性或非活性状态,而是它们在一个非常明确的基础上有能力去释放促增长或阻碍增长的因子。在过去时,尚不知道这种机制在体内是否也可以起作用并产生病理生理后果。
肝脏是唯一能够本身再生的器官, 甚至在广泛的损伤或部分被手术切除后(切除)也能再生。高达75%的肝组织被切除后不会带有器官的代谢功能永久受损。
肝脏再生的巨大潜力以及肝脏手术领域的巨大发展意味着肝脏功能受损患者能够接受复杂的重造。然而, 在一定比例的患者手术后肝功能的损伤仍然发生。肝损伤后的并发症严重到可威胁生命,并有相对较高的死亡率。肝衰竭的确切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