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试剂知识 > 新闻公告 > 基础科学之中国化学牛人

基础科学之中国化学牛人


 
来源:http://www.aikeshiji.com
By : 艾科试剂   |  2013-02-16

 

No.1 侯建国院士——中国科技大学(选键化学) 他的工作国外同行比较关注,作了副校长依旧发science,鱼和熊掌他兼得了!

 No.2 李灿院士——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催化化学) 天才出于勤奋,科学乐在其中!

 No.3 麻生明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所(金属有机化学) 他是在两家权威杂志上《Chemical Reviews》,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都撰写过文章的的唯一大陆学者,最年轻的院士。

 No.4.吴奇院士——香港中文大学(高分子化学) 美国物理学会会士,他2003年评上院士时,有130篇文章的IF>3.0

No.5 吴云东院士——香港科技大学(理论有机化学) 50多篇jacs,05年上的院士应该没有人不服吧!

 No.6 高濂——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无机材料化学) 他是大陆仅有2位论文被高频引用的学者之一。不晓得为什么就是上不了院士。

 No.7 李亚栋——清华大学(无机化学试剂) 他是正宗本土培养的青年才俊,土鳖可以做的比海龟更为出色

 No.8 赵东元——复旦大学(分子筛材料) 已经是全国劳模,明师出高徒。与当年哈佛同门杨,冯等人相比,只有他选择了回国。

 No.9 江雷——中科院化学所(界面材料化学) 很年轻就坐上863首席,不仅仅是血气方刚。化学所第一牛人。 No.10 杨丹——香港大学(生命有机化学) 香港十大杰出青年。

NO1侯建国院士 侯建国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男,汉族,1959年生,福建人。1978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1989年获理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前苏联科学院晶体学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奥俄岗州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理工大学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一九九五年起担任中国科技大学教授,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基础物理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结构分析重点实验室主任、理化科学中心主任等职。 主要研究方向: 薄膜与表面物理,团簇与低维结构、量子特性及扫描隧道显微镜应用研究等从事纳米结构、表面物理化学与单分子物理化学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在半导体分形晶化、新型C60超导体,纳米结构等领域取得多项重要的研究成果:提出一种新的分形晶化机制,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7年);在国际上首次生长出高质量的K3C60单晶超导体,对其正常态和超导态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在《Nature》、《Science》等杂志上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并被广泛引用;利用高分辨扫描电子显微镜,确定了C60单分子在S i表面的吸附取向,被评为1999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直接观察单分子内部结构,获得化学键分辩的C60单分子图像,被评为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7年获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1999年获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2000年香港"Croucher" 基金会访问学人。2001年中国分析测试协会“ CAIA”奖特等奖,2002年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 侯建国教授还兼任国际杂志《国际纳米科学》的责任编辑(Managing Editor)等多个国际与国内学术刊物的编委、中国物理学会表面物理分会副主任、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沈阳材料科学国家实验室、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和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等职。

 NO2 李灿院士 李灿院士1960年1月生,理学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中法催化联合实验室中方主任。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催化材料、催化反应和催化的光谱表征方面的研究工作。利用红外光谱和同位素技术表征了稀土氧化铈等催化剂表面的超氧和过氧等分子离子氧物种以及这些物种之间的转化和催化反应活性,观测到甲烷在催化剂表面形成的活化吸附态及其结构畸变现象。研制了用于催化研究的紫外拉曼光谱仪,解决了喇曼光谱用于催化研究所面临的荧光干扰和灵敏度低的难题,建立了鉴定分子筛骨架过渡金属杂原子的紫外共振拉曼方法。合成了含高度隔离过渡金属离子的催化材料。将Sharpless和Mn(Salen)等均相催化剂通过有机-无机杂化合成引入纳米孔材料,获得具有与均相不对称催化相媲美的多相手性催化剂。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正式论文200余篇,其中国际刊物140余篇, 论文被他人引用超过1100次。在国际Elsevier Science系列中主编文集1卷。作为第一作者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发明二等奖和国家发明二等奖。曾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1994)、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杰出青年学者奖(1997)、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998)、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 000)和全国优秀回国人员成就奖(2003)等。 任国际催化理事会(IACS)理事、国际刊物"Applied Catalysis A"、 "Journal of Mo lecular Catalysis A"和"Catalysis Surveys from Asia"的编委和多个国际系列会议的学术委员会委员,作为大会主席主持了第三届亚太催化大会。任国内"中国科学"、"化学进展 "和"催化学报"等9种刊物编委、兰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8所大学兼职教授。培养(包括与他人合作培养)毕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出站博士后30余名。 NO3麻生明院士 麻生明,男,1965年5月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县,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得中国理学博士学位,1990年参加工作,现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工作简历: 1. 1990年12月-1992年6月: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 1992年6 月被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 3. 1992 年9 月-1993 年10 月赴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4. 1993年10 月-1997年3 月赴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5. 1995 年获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1997年3月回国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建组开展工作。 6. 1997年9月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获奖情况 1. 1991年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 2. 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题目:过渡金属催化有机合成的方法学 3. 1994 年 获 Research Accomplishments Award 4. 1996年在美期间的工作被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杂志作为封面:在此反应中一步形成7根化学键,被Angew. Chem.认为是非常有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5. 1997年获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二) 题目:以炔烃衍生物为原料的合成方法学研究 6. 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一等奖。 7. 1999年获求是基金杰出青年学者奖 8. 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排名第二) 题目:以烯烃或炔烃衍生物为原料的合成方法学研究 9. 1999年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 10. 1999年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11. 2000年 Young Scholar Travel Grant Award for the 2000 International Chemica l Congress of Pacific Basin Societies, American Chemistry Society 12. 2001年部分工作在美国C & EN News 杂志(2001年10月1日期)被评价。

NO4吴奇院士 吴奇,男 出生年月:1955.03.17 籍贯:安徽省芜湖市 主要学历和工作简历: 1973-1978:芜湖市二十中,教师。 1978-198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学士。 1982-1987:纽约州立大学化学系,博士。 1987-1989:纽约州立大学化学系,博士后。 1989-1992:德国BASF公司激光光散射实验室,主管。 1992-现在: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化学讲座教授。 1995-现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 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 获奖情况: 198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届郭沫若奖学金。 1989:德国洪堡基金会洪堡研究奖学金。 1996: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1997:香港求实基金会《求是》青年学者奖。 1999:获选美国物理学会院士。 2000: 香港裘搓基金会《高级研究奖》。 学术任职: 1)1995年起:“国际高分子表征年会”技术委员会委员; 2)1997~2002:“International Polymer Networks Group”选举委员会委员。 3)为以下刊物编辑:Polymer Networks and Blends (Canada);Chinese Journal of Po lymer Science (in English);高分子学报 4)为以下学校客座教授:南开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物理系;深圳大学化学与生物系; 研究兴趣:运用多种散射和光学技术(如激光光散射、时间分辨小角X-光散射和强迫瑞利散射)研究高分子凝胶的形成和结构、纳米粒子和其它胶乳的形成与稳定、高分子溶液性质和相互作用、特殊高分子性质(如耐高温聚合物和生物高分子)以及物理方法在高分子合成中的应用。 正在研究的科研项目: 1) 高分子纳米粒子的形成和稳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 1997 ~2001年,项目负责人。 2) 凝聚态物理的基本问题之子课题:中国科学院“攀登计划项目”; 1998年~ 2001年,项目负责人。 3) 无皂窄分布高分子纳米粒子的形成与稳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2000年~2002年,项目负责人。 4) 通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的基础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之“聚 烯烃的高温激光光散射研究”,2000年~2002年,项目负责人。 5) 稀土/高分子包埋杂化纳米粒子的制备和研究:中国科学院“稀土功能材料的基 础研究”重点项目;1998年~2002年,项目负责人。 主要科研成果:从实验上实现高分子链从“线团”到“卷缩球”的构象转变,说明了在一转变及其逆过程中的详细情况,发现这一转变过程中存在一个新的“融化球”的物理状态。系统研究了高分子纳米粒子的形成和稳定机理,开创微波乳液聚合制备聚合物粒子新方法,探讨了纳米粒子在生物降解和可控释放中的新用途,并将这些结果纳入杂聚物介观这一新的物理范畴。提出嵌段共聚物化学反应诱导自组装的概念,揭示了共聚物自胶束化的一些新行为。将物理学方法与高分子化学相结合,提出了新高分子合成手段——polypoly merization。

 NO5吴云东院士 吴云东,(1957年5月~ ),江苏溧阳人,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有机化学家。 198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86年获美国匹兹堡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师从Kend all N. Houk 教授。 吴云东 理论有机化学家。香港科技大学教授。1957年生于江苏溧阳。198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86年获美国匹兹堡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理论与计算有机化学的研究。提出Sharpless环氧化反应的机理,用理论方法解决过渡金属不对称催化机理及其立体化学;对钼-烷烯基催化物催化烯烃开环复分解聚合反应和炔烃复分解聚合反应的机理及立体化学进行了理论研究;在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特别是脯氨酰胺衍生物催化的不对称直接Aldol反应方面,与他人合作提出Gong-Wu模型;提出了oxa-多肽概念,并设计合成出多种结构的oxa-多肽;指出在溶液中存在与老年痴呆症相关的淀粉样β-多肽单体的结构的可能性,并将其稳定性与淀粉样β-多肽聚集的速度相关起来;通过取代基对碳、硅和氧自由基中心的电荷和自旋的影响,导出诱导效应和自旋离域与自由基稳定性的定量关系。

NO6高濂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45年10月24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 结构陶瓷用各种纳米超细粉体的合成、团聚控制和性能研究 · 纳米粉体的湿化学成型研究 · 单相、复相纳米陶瓷的制备、力学性能研究 · 纳米氧化钛粉体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有序介孔材料的制备、表面组装及性能研究 · 不同介质中纳米粉体的分散技术 · 生物材料、功能材料等的纳米粉体的合成、性能研究

NO7李亚栋 现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教育部"原子分子与纳米科学开放实验室"副主任。1998年11月首批入选清华大学"百人计划"。曾先后获得98年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99年柳大刚优秀青年科学奖、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论文奖励、200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l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2003年获北京市茅以升青年科技奖。并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主要从事无机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结构、性能及其应用研究,目前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专项项目"新型无机单晶纳米管、线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无机功能纳米结构的化学控制合成"与"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等课题。近几年来,在Science,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hem-Eur. J, Chem. Commun., Adv. Mater., J. Phys. Chem. B, Chem. Mater., Inorg. Chem. 等国际一流的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

 NO8赵东元 赵东元教授,博士生导师,男,1963年6月3日生。 198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吉林大学化学系理学硕士位。1990年获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吉林大学化学系理学博士学位。1990 —1993年沈阳化工学院精化系讲师、副授。1992 – 1993年加拿大里贾纳大学化学系访问教授,1993 – 1994年以色列魏兹曼科学院化学物理系博士后,1995 – 1996年美国休斯顿大学化学系博士后,1996 – 1998年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材料系和化学系博士后,1998.12至今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导。 曾获得以色列魏兹曼科学院Feiberg博士后奖,美国化学会1998年度最佳博士后奖,上海市“优秀青年科技学者”人才基金,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称号,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称号,教育部“长江计划” 国家特聘教授称号。首创了多种大孔径分子筛新材料,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包括Science、Nature三篇,J.Am.Chem.Soc.四篇,获得美国专利 5 项。其论文被同行引用高达500余次。目前在读硕士生4名,博士生3名,博士后1名。   研究领域:   新型有序多孔性材料的微观组装和宏观控制,中孔分子筛材料的合成组装,生长及物化性质研究,新型微孔分子筛的结构和合成设计,新型有序排列的纳米材料的合成。

 NO9江雷 江雷,男,1965年3月生, 籍贯:江苏省镇江市。 198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1990年在该校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2年-1994年作为中日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在日本东京大学留学,回国获博士学位。1994年-1996年在日本东京大学做博士后。1996年-1999年在日本神奈川科学院任“ 光机能变换材料计划”、“光电控制界面结构相变研究组” 组长。留日期间曾获得日本文部省青年特别奖励基金。199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999年4月回国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吉林大学客座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分子科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纳米科学中心副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国家科技部863计划纳米科技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江雷研究员曾获得日本文部省青年特别奖励基金。获2000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获2000年度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2年中科院百人计划终评优秀奖,2003年中科院优秀博士生导师奖,2003年中国化学会-巴斯夫“青年知识创新奖”,2003年获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4年第二届“海淀十大杰出青年”。 通过总结有关光电控制界面材料的制备与理化性质的研究成果,在世界上首次提出“ 二元协同纳米界面材料”的新概念。最近,又在超双疏及超双亲纳米界面材料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主持或参加国家“973”,“863”及“十五攻关”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Nature 1篇,化学及材料领域的权威杂志Angew. Ch em. 有10篇,美国化学学会志(JACS)5篇,Adv. Mater. 5篇,J. Phys. Chem. B.10篇, 应用物理快报(APL)3篇,Sur. Sci.3篇,Langmuir 5篇。已申请国家专利70余项。超双疏技术已应用到高档领带、丝巾(艾利特服装公司)、羊绒制品(鄂尔多斯集团)、西服 (杉杉集团),产品已进入市场,另外,超双亲自清洁涂料已被国家大剧院工程采用。

 NO10杨丹(10人中唯一的女性) 杨丹,女,1965年l0月生,香港大学化学系教授,复旦讲座特聘教授。 198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经中美化学研究生项目(CGP)考试,1 986年赴美,在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师从Ronald Breslow教授从事模拟酶的研究。1988年转入普林斯顿大学化学系,在Daniel Kahne教授指导下研究多糖合成方法及抗癌天然产物he amicin的合成。1991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获美国纽约癌症研究所博士后奖学金,在哈佛大学化学系Stuart L. Schreiber教授组从事两年博士后研究。1993年起任香港大学化学系助教授、副教授、教授。 曾获得布里斯托--梅耶施贵宝基金会有机合成化学无限制研究基金奖(Bristol-Myers Squibb Foundation´s Unrestricted Grants in Synthetic Organic Chemistry);纪念Mr. & Mrs. Sun Chan奖(Mr. And Mrs. Sun Chan Memorial Award in Organic C hemistry);裘搓基金会裘搓资深研究员奖(Croucher Senior Research Fellowship Aw ard)等国际性学术奖励。 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在JACS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美国专利2项,论文单篇最高引用率达100多次。2001年起受聘为复旦大学化学系兼职教授,2003年被评为复旦大学讲座特聘教授。负责香港大学--复旦大学分子设计及合成联合实验室( HKU -Fudan Joint Laboratory on Molecular Design and Synthesis)工作,在复旦大学招收研究生及博士后人员,现有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1名。 研究领域:不对称催化反应、天然产物的化学合成与生物作用机理、生命有机化学
 

 
 
以上资料由艾科试剂:http://www.aikeshiji.com提供
首页| 帮助中心| 网站使用条款| 隐私政策| 公司简介|

成都博瑞特化学技术有限公司  www.aikeshiji.com 艾科试剂版权所有

艾科试剂官方网址

蜀ICP备11026452号 危险品化学品经营许可证 电子营业执照

本网站销售的所有产品仅用于工业应用或者科学研究等非医疗目的,不可用于人类或动物的临床诊断或治疗,非药用,非食用。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