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刊登于国际著名杂志Nature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哈佛大学和美国西蒙斯基金会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利用特殊技术来促进大鼠和斑马雀的大脑部分结构失去功能,相比促进大脑损伤的技术而言,会引发机体不同的行为结果;文章中研究者描述了他们如何检测在大鼠和斑马雀机体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这些不同技术间的差异。
很多年以来,久经考验的方法都可以阐明大脑的哪一个部位主要负责哪些功能,而且其可以切开动物的大脑结构来解释损伤的大脑部位,随后再观察分析机体行为的改变情况。而如今科学家们发现,他们可以利用特殊药物来注射到大脑的某一块区域,来促进部分大脑结构暂时停止工作,从而就可以阐明大脑部分功能缺失引发的效应;文章中研究者发现,利用光遗传学激活技术就可以对特殊的神经元活性进行操作,而利用损伤引发大脑部分失去功能或许会同注射药物或利用激光产生相同的行为改变,但当前研究者指出,这或许并不是这样的。
文章中,研究者使得大鼠机体中储存记忆信息的部分大脑结构失去功能,随后利用急性技术就会使得大鼠忘记如何进行任务,但损伤大脑区域似乎并不奏效;随后研究人员在利用急性技术抑制斑马雀鸣叫的过程中也发现了相同的情况,即相同区域的损伤并不能斑马雀鸣叫的能力,在两个实验中,研究者注意到,损伤的确会引发两种动物在短时间内出现相同的影响,但随后这种影响就会烟消云散,这就阐明了一种神经元网络的影响。
本文研究对于后期理解神经生物学的本质提供了一定思路,后期研究人员将会考虑更多的因子来阐明大脑中具体的特定部分所行使的功能,同时研究者还表示,神经元网络在大脑控制能力上的重要角色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