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采集健康人的便样。

第二步:在一定的实验设备条件下分离细菌,获得无臭菌液。

第三步:用工具把菌液移植到肠道内。
移植健康人大便中的菌群,可治疗重度肠道疾病?这种在医学上被称为“粪菌移植”的治疗方式,听起来有点让人心理上难以接受。但最近,在美国的成功案例引起了人们对这种新疗法的普遍关注。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我国,也有医学专家率先对这种疗法进行了尝试。这种另类的治疗方式真的有效吗?它适用于哪些患者?医学专家为我们一一做出解答。
移植粪菌:重建肠道菌群系统
据《环球科学》报道,当抗生素无法治好重度肠道感染患者时,研究人员尝试用鼻饲、插胃管或者用消化内镜下喷洒的方式向患者肠道内移植健康人的大便纯化后提取的菌群溶液,以此来重建患者崩溃的肠道菌群系统。结果发现,有患者很快好转。
这听起来有些恶心,但美国罗得岛州北普罗维登斯的退休护士玛丽恩·勃朗宁用这种疗法获得了健康。她因为治疗憩室炎而长期使用抗生素,结果造成肠道中的有益菌群被破坏,一种能产生毒素的艰难梭菌感染了她的肠道,使她深受慢性腹泻之苦。医生建议她去找美国布朗大学医学院的临床教学教员科琳·凯利。她正在试验的正是大便移植的另类新疗法。
这种治疗方案的逻辑是怎样的呢?凯利告诉勃朗宁,一般而言,人体肠道内的有益细菌会维持一个动态平衡,抑制致病菌的增殖。这种均衡偶尔可能会被打破,不过最后总会恢复平衡。而勃朗宁自身的菌群已经失去了恢复平衡的能力,而且可能是永远失去。尽管如此,依然有办法让其恢复平衡。那就是采集健康者的便样,稀释后注入勃朗宁的结肠。假如供者大便中的有益细菌掌控了局势,那么艰难梭菌就会被排挤出局,勃朗宁就将痊愈。勃朗宁最终选择了自己49岁的儿子提供的健康大便样本。凯利稀释了大便样本,然后利用结肠镜将稀释溶液喷洒到勃朗宁的大肠内。勃朗宁的腹泻在两天内即告好转,再未复发。
勃朗宁并不是唯一的成功案例。到目前为止,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的十余位临床医生在医学期刊中报道了自己施行的移植案例。美国的一些专家认为,粪菌移植是治疗艰难梭菌感染的新方法。目前约有300位艰难梭菌感染患者接受过粪菌移植治疗,90%以上的人完全治愈。
国内已有20多人接受新疗法
在我国,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医学中心副主任张发明博士对这一新疗法率先进行了尝试。不少人把它称作“大便移植”,他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很不赞同:“其实移植的不是大便,而是粪便当中提取出来的菌群。所以应该叫做‘粪菌移植’。”
他是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学习消化内科和高级消化内镜技术时,接触到了这种“剑走偏锋”的新疗法。他介绍,在美国,从1958年以来,大约有几千例病患尝试过粪菌移植。从去年到今年,他已经在国内,给经过严格筛选的20多例难治性肠病患者尝试使用了这种新疗法。这种疗法的本质就是用健康人的粪便细菌菌群来帮助一些患者重建健康的肠道菌群环境,缓解腹泻、腹痛、便血等用常规方法治疗难以控制的重度炎症性肠病。欧美也有同事开展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临床试验。
究竟哪些肠病患者适宜用这种方法?他表示:“对这项技术治疗范围的准确界定,全世界还没有共识,只有专家意见。对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严重克罗恩病、难治性便秘、代谢综合征、难治性肠道过敏性疾病、难治性肠道免疫缺陷性疾病等,欧美研究者都观察到其迅速减缓病情的疗效,某些疾病可以治愈。”
这种疗法看起来很新,但张发明查阅中医典籍,发现早在1700年前,我们的祖宗就已开始进行雏形版的“粪菌移植”了。东晋葛洪所编着的中国第一本急诊医学书《肘后方》中,就留下了人粪入药的记录。而用人粪入药的记载,在《本草纲目》有近30种药方。中医古书里有一味“黄龙汤”现在已经不用了,因为它就是发酵的粪水,以现代医学的卫生标准来看,是缺乏严格的检验检疫的。无论是发酵的粪水,还是酸奶、口服的益生菌药物,以至于标准化的粪菌移植,其有利于治病的共同点就是含有细菌。“而今,粪菌移植又‘回来’了,但需要严格标准化,才能推广,不希望被误解,更不可被滥用。”张发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