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去华盛顿DC参加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项目会评,审了30多个基金申请书。这些年偶尔也会收到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评审的邀请,对两国科学基金的体制和运作有一定的了解。适逢新年伊始,中国自科基金申请季马上到来,受知社学术圈的邀请,我将自己在美国评审科学基金的一点旧文重新整理,供大家参考、批判。全文分以下四节:
(1)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2)科学基金项目类型;
(3)基金申请书和评审;
(4)基金评审个人体会。

一、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基本情况。NSF是美国联邦政府的科学基金机构,旨在资助基础科学研究和教育项目,涵括除医学科学之外的所有科学和工程领域,包括社会科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期间,战争的需求极大地刺激了科技的发展,也使得美国政府和国会意识到其去中心化的国家研发体制需要革新。1950年,杜鲁门总统签署法案,建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和国家科学委员会(National Science Board),其使命分三个方面:(1)推动科学进步;(2)促进国家健康、繁荣和福祉;(3)保障国家安全。NSF主任、副主任负责基金会行政、预算和日常运作,而国家科学委员会24名成员则负责制定美国科技政策。他们都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批准后就任。现任NSF主任是前普渡大学校长France A. Córdova 博士。

在组织结构上,NSF共设七个学部(Directorate),分别是生物科学,计算机及信息科学,工程科学,地质科学,数理科学,社会、行为及经济科学,以及教育及人力资源科学。此外NSF还有四个专门的办公室,分别负责网络科学、极地项目、集成项目和国际合作。可以看到,NSF的学科分类有中国基金委略有不同。首先是没有医学学部,因为美国的医学研究由国家卫生研究院主导(NIH)。其次是没有化学学部和材料学部,其与化学以及材料相关的研究分布在数理学部和工程学部。多出来的则是教育科学,凸显出美国在国家层面对教育科学的重视。当然,这也和其教育部势力相对薄弱有关。
在每一个NSF学部下,还有两级单元,分别是分部(Division)和项目处(Program)。这也和中国基金委学部下面就是各学科处不太一样。比如NSF数理学部下有化学分部(Division of Chemistry), 其下又分催化、合成等不同项目处。别的学部结构也类似。具体的项目管理,包括评审、发放、验收等,是在项目处层面进行的。
NSF每个项目处的主管,也分为两类。一类是职业项目管理官员,是NSF的固定雇员,通常都是长期在NSF工作,很多会一直干到退休。一类是临时项目管理官员,通常是大学教授,在NSF有职位空缺的时候,可以向学校请两年假,到NSF从事专职的项目管理。其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可以借此扩大自己的人脉和影响力,也可以推动一些大的科研项目,为自己的专业领域争取一些资源。不少人也会以此为跳板,做两年基金管理后跳槽到另一个学校,或者进入科研管理层。

NSF每年由美国国会拨款。其2015年总预算为73亿美金。相比之下,中国基金委2015年预算为224亿人民币,金额换算后约为NSF的一半。当然需要注意到,中国基金委还担任着美国NIH的部分职能,而2015年NIH的预算是300亿美金。显而易见,还是生命更值钱。不过从另一角度来看,中国基金委预算这些年一直保持着20%以上的高速增长,而NSF经费增长非常缓慢,很多时候甚至不能和通货膨胀打平。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基金委预算将会超过NSF。另外,NSF项目经费大部分花在人头上,用于养学生、博士后及支付教授自己的暑期工资,而且大多数学校的间接费也在50%以上。相比之下,中国自科基金的实际购买力要强很多。
二、科学基金项目类型
NSF的基金项目,有这么几类。首先当然是各个学科的核心项目,如化学催化,做这一行的人都可以申请,只要学科相关就行,项目主管并不在乎大家具体做什么样的题目。也就是说项目是自下而上的,题目来自科研人员。这一点和基金委非常类似。不同的是每个学部乃至每个项目处截止日期都不太一样,而且有的学部一年可以申请两次,而有的只能申请一次。这样的项目申请成功率大致在10%到15%之间,非常可怜。而金额大约是3年30万美金。扣除10万左右的间接费,基本也就是支付一个学生的费用,外加自己半个月暑期工资,非常不经花。中国的状况显然要好很多,间接费低,人力也便宜。

另一类是所谓的主导计划项目(Initiative),是自上而下的,通常是针对一个热点前沿领域,强调跨学科交叉合作,单一学科领域的很少。比如克林顿时代的国家纳米技术计划,以及奥巴马所提的材料基因组计划、脑科学计划等。NSF通常都会根据总统所提的计划,推出一些相关的项目,让大家申请。这个时候,科研人员所提申请书,就必须切合计划主题了。这类项目预算当然要大很多,不过参与的人也多,分到每个人手上也就是10万美金一年,只是显示度要大一些。这一点,和自科基金的重点项目,有一定的类似性。
此外,NSF各个学部都有自己的一些科学中心项目。如工程学部的“工程研究中心”(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数理学部的“化学创新中心”(Center for Chemical Innovation)等,以及NSF层面的“科学技术中心”(Science and Technology Center)。学部的中心,往往是一个学校整合其相关优势资源申请,PI多达十几人。竞争当然非常激烈,首先要写预申请书由NSF审核,通过后才有资格写正式申请书。之后要经过函评,会评,现场考察答辩几道环节,才可能拿到。因此有这些中心的往往是著名高校的优势学科。其显示度高,钱也多,一年的预算是好几百万,而且有相对的稳定性,至少5年。而“科学技术中心”更是大一个数量级,需要整合很多学校在一起申请,有点中国的协同创新中心的味道。我们也注意到,杨卫主任在多个场合提到,基金委将推动科学中心资助模式试点,促进资源有机整合和高效配置。
三、基金申请书和评审
NSF的基金申请书,有一定的规范,基本都是在其线上申报系统Fastlane上进行,项目评审也是如此。申请书通常有一页的摘要,15页的正文,不限长度的文献索引,项目负责人和共同负责人的简历,详细的预算列表和说明,在研和申请项目清单,以及设施和条件。这两年,又特别增加了数据管理和博士后培养两栏,需要说明具体举措。值得一提的是,在研和申请项目清单,需要列举所有的项目,而不论其资助来源。这主要是用于防止在不同渠道申请雷同的科研项目。评审人一般都会认真检查这个清单的。钱本来就少,大家都不会容忍重复立项。15页的正文,当然是申请书最核心的部分。NSF对其格式或者内容并无特别明确的要求,但必须包括结题或在研NSF资助项目的主要成果、以及与科研相关的教育和社区服务活动。相比之下,基金委的本子大纲基本是确定的,似乎对教育和社区服务并没有特别的要求。
基金评审,有两条非常重要的制度。首先是利益冲突(conflict of interest)回避制度。在写本子的时候,申请人简历里面必须列举自己所有的合作者、导师、学生,乃至朋友,这样项目主管在挑选评审人的时候可以避开。而评审人假如接到有利益冲突的本子,一定要退回去;参加会评,也一定要声明哪些本子和自己有利益冲突,会评讨论的时候必须离开会场回避。美国特别忌讳利益冲突,绝对是一条红线不能逾越。其次是保密制度,评审人不仅仅需要对所审申请书内容保密,也需要对自己参加特定评审会这一事实保密,不能向人透露。这一点应该来说是做的非常好的,大家都没有习惯去打听谁会参加评审,我也从来没有在评审前接到电话或者短信套磁。
参加评审,需要了解一下NSF基金评审的基本准则。和申请书不同,NSF对此有非常明确的规范,几乎程式化。评判标准分两大类,第一是科学价值(Intellectual Merit), 第二是社会影响(Broader Impact)。我的理解是,科学价值必须要过硬,而社会影响也需要说的过去,一个本子才有可能在10%的低成功率下脱颖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