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医改变革下,外资药企面临处方药价格下滑和合规限制的双重压力,难以避免处方药营收增幅下滑的趋势。在市场没有能进入药品和服务真正分开的良性循环之前,外资药企将不得不寻找新的方式,弥补处方药市场营收增幅的下滑。
外资药企所面临的风险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继葛兰素史克事件之后,外资药企的合规压力剧增,灰色利益链条卖药的模式土崩瓦解。药企本身也感受到这种模式不可持续。但市场大环境并未完全改变,外资药企相对其本土竞争对手,在合规的限制下面对很大的压力。第二,随着医保资金压力越来越大,对医院药费的控制愈加严格,面对这一大趋势,外资药企销售额下滑无法避免。第三,市场一直存在对取消原研药单独定价的呼吁,早在2011年发改委就取消了19种外资原研药的单独定价。
中国对原研药单独定价一直让外资药企在专利到期后能够保持利润,一方面是对于创新和优质产品的肯定,但一方面由于以药养医的大环境下,医生倾向于开利润更高的药品以扩大灰色收入,因此原研药一直在市场上处于优势地位。而未来随着药品降价的持续和监管的严格,这种优势难再保持。
在门诊药房没有完全脱离医院,并且医生的服务价格没有回归合理价值区间之前,整个市场大环境都对外资药企极其不利,处方药销售额的下滑无法避免。而为了在这一大趋势下保持相对的竞争优势,外资药企必须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一些外资药企已经开始尝试收购OTC药品公司以及保健品公司。虽然短期内这两种产品的销量仍不足以弥补外资药企在处方药上减缓的收入,但布局OTC或保健品更大的意义在于零售渠道的准备。无论是线下药房还是医药电商,未来一旦医院发生根本性变革,处方流出医院,零售渠道的提前布局将决定竞争优势。因此,从短期来看OTC和保健品的销量可能比不上处方药,但渠道布局需要时间积累,为大变革做好准备是布局零售端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