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经济下行,科研经费总额缩减,科研圈里经过了“节衣缩食”的一年。虽然经费总额在缩减,但是新兴领域依旧方兴未艾,外泌体相关研究更是如火如荼,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大量的商业圈人士也开始将目光投到外泌体领域,外泌体在临床诊断、治疗中的应用正在逐渐展开。2015年外泌体的突破进展囊括了外泌体性质、肿瘤、免疫、干细胞、心脑血管、损伤修复等多个领域。小编虽然才疏学浅,但还是斗胆班门弄斧,在这2015年的最后一天,为大家整理了2015年外泌体领域十大前沿进展,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2015年突飞猛进的外泌体。
1、体内成像证实外泌体体内传递的广泛性

体外实验显示胞外膜泡(Evs:exosome、microvesicles 等)可以将有功能的mRNA传递给靶细胞从而改变靶细胞的行为。然而由于在体内无法辨别出是哪些细胞摄取了胞外膜泡(EVs),因此类似的体内实验无法进行。外泌体在体内作用的广泛程度一直是大家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
来自荷兰的Hubrecht研究所的研究者们利用携带 >loxP-Dsred-loxP>-GFP的转基因鼠以及可以表达Cre的肿瘤细胞制作了报告系统。 将该肿瘤细胞打入小鼠体内,肿瘤细胞分泌携带编码cre的mRNA的EVs被靶细胞吸收(转基因鼠的正常细胞),从而翻译出Cre酶用于切割loxP位点使靶细胞由红色标记转变为绿色标记。因此可以在体内条件下直观观测到靶细胞对EVs的摄取,以及EVs对靶细胞状态的改变。研究者们利用该系统发现,肿瘤(或正常)细胞分泌的EVs可以在全身水平上被其他肿瘤细胞或正常细胞摄取并改变靶细胞状态。从而证明了外泌体在体内传递的广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