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已至,各家的2015年报也相继出炉,或寒或暖。1月18日,沃森生物发布公告,预计2015年度业绩净利润亏损约4.55亿元~4.6亿元,公司给出的原因是,员工持股计划增加成本费用约2.3亿元所致。与此相对应,2014年度盈利额为1.43亿元。
而事实上,亏损之局可以上溯至两年前。2013年,沃森生物便交出了“史上最差的一份三季报”:净利润自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亏损,亏损额达4018万元,净利润同比下滑184.44%。
在这份并不好看的“成绩单”中,沃森生物对2015年度的业绩评价颇高。进行同期对比后,公司表示,2015年公司非经常性损益预计为800万元,对净利润影响较小;2014年公司非经常性损益为5.87亿元,对净利润影响较大,由此,“相比较而言,2015年公司经营情况较2014年有较大好转。”
从2012年增速放缓到2013年的全线飘绿,再至2014年的数据回暖与如今的预计大额亏损,正如公告发布后的网友评论所言,“左一个成果又一个成果,咋就亏损呢?”当初的明星药企如今依旧荣誉和创新成果加身,面对数据却亦真亦幻,一手好牌打出了亏损之局。
亏损寻源
业绩亏损的预估并非空穴来风。对比沃森生物2015年度一季报、中报和三季报,可以看出,净利润分别为-5709.27亿元、-8658.55亿元、-1.36亿元,持续走低。而公司10月底三季报公告中,也坦诚预计2015年累计净利润为亏损,与上年同期相比将有较大幅度下降。
然而,谈及“亏损”原因,三季报公告对此解释为,由于沃森生物2014年10月出售河北大安,失去控制权后,剩余股权按公允价值重新计量产生收益,导致2014年累计净利润为盈利;相反,2015年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并购形成的无形资产摊销增加等原因导致管理费用增加。同时,因中期票据发行导致财务费用大幅增加,导致经营状况回暖的同时,账面数据显示的累计净利润为亏损。
按照这样的说法,利润数据与实际经营状况则不能划上等号,由此形成账面上亦真亦幻的“盈利”与“亏损”,这在2015年度业绩预告中也有所印证。
业绩预告披露,报告期内,公司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导致成本费用大幅增加;加大对新产品研发、注册及临床研究的投入导致管理费用增加;支付中期票据利息形成的财务费用金额较大,最终致使报告期内形成亏损局面。
而几乎在业绩公告发布的同时,沃森生物发布另一公告称,“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公司第一大股东、董事长李云春拟于未来三个月内增持公司股票,增持金额不低于1.8亿元,增持的资金来源为自筹资金。同时,此次增持承诺在增持期间和增持完成后 6 个月内不进行转让活动。
账面大额亏损之时的掷金增持,像是一剂强心针,以期拨云见月。
转型“大生物”的回暖之路
早在沃森生物2013年首度出现净利润亏损的业绩青黄不接期,已有评论指出,其业绩剧烈下滑与大肆推进收购以及疫苗产业的困境密切相关。
创立于2001年的沃森生物专业于从事疫苗、血液制品等生物药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12年以前重点投入传统人用疫苗业务,而2012年至今,在研发和财务费用高企、传统疫苗业务竞争激烈的背景下,致力于打造包括疫苗、血液制品和单抗三大板块的“大生物制药”之心也一步步落地。
然而,为布局“大生物”所进行的高溢价收购在拖慢业绩增速的同时,对业绩额度也有影响。2012至2013的转型年间,沃森药物迅速完成了对于上海丰茂、大安制药、上海泽润等多家疫苗产业公司的收购业务,却直接导致18亿元超募资金基本使用完的窘境,业绩恶化也始于2012年9月开始的一系列并购行为。
在收购窗口被堵的局面下,沃森生物实际上将发展重点转向了内部产品的创新性提升。2015年度,公司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在俄罗斯获得Ⅲ期临床试验批件;子公司上海泽润预防性HPV疫苗Ⅱ期临床已获得中检院出具的血清检测报告,Ⅲ期临床已完成全程免疫接种。同时,子公司山东实杰完成了股份制改造,于新三板挂牌成功。
沃森生物2015年度三季报内容也显示,下一阶段将把充分利用公司内外部研发资源,加快重点新产品的研发和申报进度作为工作重心,而产品的国际申报与注册、公司各个在建项目的建设力度也将重点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