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患病人数的不断增多,哮喘问题愈加受到关注。哮喘疾病是世界范围内较为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气道炎症慢性疾病,有可逆和和反复发作的特点,临床症状包括喘鸣、咳嗽、胸闷和气短。常见的诱发因素包括剧烈运动、二手烟、尘螨等(见图1)。空气污染和环境恶化令哮喘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是在发达的大城市,儿童哮喘患者人数上升较快,用药市场也由原来以成人为主开始分化,儿童人群占据了一定比例。
临床上用于治疗哮喘的药物主要分为控制性药物和缓解性药物两大类,大体涵盖激素类、茶碱类、白三烯受体调节剂、β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药等。其中以β受体激动剂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为主,尤其是β受体激动剂,占了市场近一半的份额。由于哮喘具反复性,会影响患者生活、学习及工作,故抗哮喘药物成为哮喘患者的必备或常备用药,市场增长较快。
不同渠道销售趋势
我国现有2500多万人患有哮喘,约占全球哮喘病患者近一成的比例,由于哮喘疾病治疗周期较长且容易复发,花费的药物费用不低,令该市场利润空间较大,这也是近年来众多厂家纷纷进驻的原因之一。
我国抗哮喘类药物市场从2012年的133亿元到2015年约180亿元的销售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在15%左右,患者数量的增多、药物的更新换代等因素共同推高了抗哮喘类药物市场,相信在未来该类用药继续保持良好的上升空间。

从零售市场和化学药样本医院市场两个销售渠道来看,医院市场持续保持增长,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加上社区医院的分流,药物增速出现放缓(见图2),而零售市场的增速在2014年止跌回升后,2015年回落明显。随着零差价、招标、医保等系列医药改革的推行,加上如果未来网上处方药销售放开,单纯传统的零售销售模式会受到更大冲击,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型零售药店则成为近期热门话题。
市场竞争状况
哮喘类竞争厂家有150家左右,涉及品种80来个,部分产品同质化竞争较为明显,厂家竞争以外资合资企业占优势,厂家排名中,前五厂家位次均由外资企业所占据,合计垄断了六成多市场资源,但2015年前五位企业份额合计值比2014年减少了1个百分点,市场集中度在逐渐被稀释,阿斯利康、勃林格殷格翰、默沙东和葛兰素史克这四大医药巨头中,2015年在我国样本医院表现增速最高是阿斯利康制药和默沙东制药,两个企业均有15%左右的增长。国内企业竞争力在缓慢提升,随着专利药的到期,国内同类型仿制药也在纷纷抢滩。

药品竞争方面,在零售市场葛兰素史克的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舒利迭)占了28.1%的市场,默沙东的孟鲁司特钠系列(顺尔宁)也表现较好,虽然专利到期对其销售造成一定冲击,但品牌效应带来的认可度还是较高。阿斯利康的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信必可)也进入三甲,和舒利迭的治疗原理一样,均属于糖皮质激素和β激动剂的复合制剂(见图3)。

医院市场前三位品种占了一半市场,其中阿斯利康的布地奈德制剂(普米克令舒)在医院领先,占了25.4%,孟鲁司特钠随后。

而近期新批准上市的品种不多,从CFDA官网看见,2015年到2016年1季度,我国批准上市治疗哮喘类的药物制剂仅有两种:盐酸丙卡特罗粉雾剂和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批准原料药为孟鲁司特钠和异丙托溴铵(见表1),未有很多典型新药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