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试剂知识 > 文献资料 > 艾科试剂:利益与社会责任博弈:抗疟单方药之争

艾科试剂:利益与社会责任博弈:抗疟单方药之争


 
来源:http://www.aikeshiji.com
By : 艾科试剂   |  2014-11-14

随着国际卫生组织声明单方青蒿素会引发耐药性,中国企业生产的抗疟疾单方药正在引发一场激辩。
    对于非洲五百万疟疾患者,数万亚洲农民和许许多多药厂来说,这是天使的礼物。但青蒿素这种植物提取物,却又因其独特的药用和商业价值在中国引发了一场争论。 
    青蒿素目前被认为是治疗疟疾最有效的药物,却在国际卫生组织、中国的药厂和中国政府之间挑起了一场争端。
    三月,美国《华尔街日报》刊登文章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敦促中国的昆明制药厂停止生产单方青蒿素药品。该组织认为使用单方会在疟疾寄生虫身上引发耐药性。文章称,昆药表示世卫缺乏支持耐药性声明的科学证据,并称世卫的做法是要将中国药厂排挤出青蒿素市场。
    就在上周(4月26日),世卫官员和昆药的领导层在日内瓦进行了面对面的磋商。第二天,有消息传来,称会谈取得了“积极”的结果。世卫国际疟疾项目官员Andrea Bosman说,昆药已经同意在年底前停止生产和销售青蒿素单方口服药。
    “在十月份之前,他们会停止生产和销售胶囊状和片状的单方,”Bosman告诉本网络记者。
    昆药目前还没能对此作出评论。但是,如果双方真的已经就此事做出妥协,那么这将是他们为解决这一长期以来围绕青蒿素引发的争端迈出的第一步。

争端溯源
中国人使用植物青蒿抵御疟疾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20世纪70年代,几百名中国科学家为了帮助越战中的中国士兵摆脱疟疾的困扰发明出了提取青蒿素的方法。他们成功地研制出了青蒿素,但是由于当时中国还没有专利法,所以他们没有为自己的发明申请专利。
    1990年,为了控制疟疾对青蒿素的耐药性,世卫组织建议在治疗中必须将青蒿素同别的抗疟药联合使用。
    中国科学家接着发明了复方蒿甲醚Coartem,这是一种基于青蒿素的复方药,该药到现在为止还是世卫唯一批准的抗疟复方药。
    1994年,瑞士药厂诺华买走了复方蒿甲醚在中国以外市场的销售权。中国的药厂则继续为诺华提供生产原料。而中国科学家仍拥有该方在中国国内的专利权。
    然而,为了满足发展中国家对更为便宜的单方青蒿素的大量需求,中国的药厂仍然继续着单方的生产。
    中国商务部的一位官员称,中国目前占有世界青蒿素单方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剩下的部分则由非洲和亚洲的其它厂商所拥有,他们采用的也是中方的制造工艺。
    据昆药国际贸易总经理余泽琳说,昆药在2004年卖出了大约500万美元价值的单方药。
    中国政府的相关部门也支持单方的销售,称世卫组织应该在完全转向复方使用之前给单方一个过渡期。
    “市场上对单方的需求还是很大。”中国卫生部负责疟疾项目的一位姓杨的官员对科学和发展网络说。那些需求一直得以持续不仅仅是因为潜在的商业利润,对于很多人来说,更是因为关于耐药性的说法缺乏根据。

抗疟疾药和耐药性
    “总的来说,复方肯定比单方更有效。但是,任何药物只要被长期反复使用一段时间后都会引发耐药性。”研制出复方蒿甲醚的上海药物研究所的朱大元研究员对科学与发展网络说。
    朱大元说,并“没有科学证据表明复方会比单方更不容易引发耐药性。”
    但是,一系列已经发表的研究都提出了单方会引发耐药性。 
    2005年,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刊登了一个国际团队的科学研究报道,称在西非发现了对青蒿素的耐药现象。
    来自塞内加尔巴斯德学院的研究员、该团队的首席科学家Ronan Jambou说,他们发现某些疟疾寄生虫不再对青蒿素敏感,而这同一个叫做serca的基因变异有关。该基因被认为对青蒿素类化合物很敏感。
    在柬埔寨的一些疟疾虫身上,科学家们没有发现类似的耐药性,并发现在这一科研进行的期间,该国一直都将青蒿素同其它抗疟药混合使用进行治疗。这让Jambou和他的同事们相信疟疾虫更不容易对复合治疗产生耐药性。
    然而,上海复星制药厂的严啸华副总裁对科学和发展网络说,只是几个耐药性的事例并不能代表这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规律。
    “我们支持世卫关于联合用药的决定,”严啸华说,“但是世卫组织也不能忽略单方所有的一些优势。”
    他说,单方比复方的毒性更小,因此对于孕妇和婴儿这样的弱势人群来说十分重要。他说世卫去年还曾向其公司购买了几千盒的单方用于这一人群的治疗。
    去年,世卫点名全球的18家药厂,要求他们停止销售青蒿素单方药,再次重申这是为了防控耐药性。
    尽管中国卫生部同意世卫关于有必要使用联合用药以便更好地治疗疟疾的决定,该部仍指出滥用药品——没有按医生的处方正确服药——常常是导致耐药性的主要因素。
    包括昆药在内的中国的药厂对世卫的这一决定并不满意。一些厂方认为世卫提出的耐药性有争议。而另一些认为,青蒿素系列药品是中国科学家的发明,但世卫的做法是在将中国厂商拒于市场之外。
    更有说法称,世卫的这一决定是在偏袒诺华,并称后者通过独家销售复方蒿甲醚获取了大量利润。

复方蒿甲醚:盈利迷雾
    诺华坚称它一直都是以成本价在销售复方蒿甲醚,并没有从中挣得任何利润。
    中信集团曾代表诺华与中国科学家达成复方蒿甲醚海外专利转让协议。该集团的员工刘天伟说:“他们(中国的单方生产厂商)认为诺华从复方蒿甲醚中挣了很多钱,但是我们不这么认为。” 诺华方面称,中信集团的说法可以代表他们的观点。
    刘天伟说,诺华2005年生产了3300万人份的复方蒿甲醚,其中的900万卖给了世卫。2006年,诺华卖了6200万人份的复方蒿甲醚给世卫,销售额大概为1.7亿美元。今年的销售大体会和去年持平。
    他说,为了打开复方蒿甲醚的市场,诺华由始至终已经投资了大约一亿美元。
    2001年,诺华同世卫签订协议,将复方蒿甲醚以每人份2.4美元的价格售出。现在约定的价格是每人份1.8美元。
    “如果诺华想要挣钱,它就该将复方蒿甲醚放到私人市场出售,那里的每人份价格可以达到10美元。”他说。
    刘天伟还说,这些年来,复方蒿甲醚已经为中国那些提供原料的厂商——包括昆药——带来了大约5000万元人民币(650美元)的利润。 

    但是中国卫生部却有另外的说法。
    “诺华从复方蒿甲醚中获得了巨额利润。他们是以高于成本价的价格在出售该药。”卫生部的杨姓官员说。
    他说,仅仅今年,该瑞士公司就已经从中挣得了大约一亿美元。

从单方到联合用药
    中国卫生部还对世卫的药品审查标准提出了质疑,因为这么多年过去了,该组织只批准了复方蒿甲醚这一种抗疟复方药。
    “到目前为止,中国还只是一个原材料供应商,尽管我们实际上早就开发了好几种有效的新的复方药。”杨说。他称世卫的抗疟处方指导名录需要更新,以便更多的新药可以获准上市。
    比如,昆药就已经研发出了自己的复方药Acro。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世卫官员称其为一个很有希望的药。
    而在上周世卫与昆药的面谈会议上,世卫也鼓励昆药提供Acro的相关材料以便该组织能早日开始对这一新药的审查。
    “该公司已经同意会让世卫随时了解该药的所有信息。”Bosman对科学与发展网络说。
    他说,昆药还向世卫咨询了复方药审查中对方法学的要求。Acro在被批准以前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他补充说。
    但是,该公司内仍有不同的声 音。昆药研发部的马维鹏对科学与发展网络说,要将Acro销售到海外并不需要世卫的批 准。
    “我们可以在当地注册药品批号来销售该药。”马维鹏说。
    有意思的是,Acro 若能成功 打开市场,那么同样也就是帮助 满足 世卫 对 停止单方生产的要求。

青蒿素的未来
    当昆药还在与世卫就单方青蒿素进行争论时,其他的中国青蒿素厂商却已经开始悄悄地研制其新的复方,或在探索将青蒿素用于疟疾以外的疾病治疗。
    上海复星制药正在同中科院的科学家们携手开发基于青蒿素的抗癌新药。
     “我们很快就会开展临床试验。我们相信这会是很有市场的一种新药。”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研究员李英说。
    无论世卫关于单方之争的协调结果如何,似乎青蒿素都将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以各种面貌在医药的舞台上继续吸引我们的视线。

 
 
以上资料由艾科试剂:http://www.aikeshiji.com提供
首页| 帮助中心| 网站使用条款| 隐私政策| 公司简介|

成都博瑞特化学技术有限公司  www.aikeshiji.com 艾科试剂版权所有

艾科试剂官方网址

蜀ICP备11026452号 危险品化学品经营许可证 电子营业执照

本网站销售的所有产品仅用于工业应用或者科学研究等非医疗目的,不可用于人类或动物的临床诊断或治疗,非药用,非食用。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