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李文辉实验室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杂志发表题为“Molecular Determinants of Enterovirus 71 Viral Entry: Cleft around Gln-172 on VP1 protein interacts with Variable region on Scavenge Receptor B2”的论文。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EV71病毒的感染过程及建立了一种EV71单轮感染假病毒报告系统。
近年来,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HFMD)在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流行,该病2011年报告发病数居丙类传染病第一位,严重威胁婴幼儿健康。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 EV71)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深入研究该病毒侵入细胞的过程对于理解病毒的致病机制,发展有针对性的预防及治疗手段有重要意义。
李文辉实验室通过系统研究发现EV71病毒通过其表面壳蛋白(VP1)五聚体周围的“峡谷” 区与已知的细胞受体(SCARB2)分子结合,病毒与SCARB2的结合使病毒粒子构象发生变化,这种变化(160S->135S)在病毒被内吞(内体pH 降低)过程中显著增加而使病毒衣壳不稳定,最终导致病毒粒子释放病毒基因组RNA完成感染过程。研究过程中还建立了一种新颖的EV71单轮感染假病毒报告系统(single-round pseudotype reporter system),这一系统具有高灵敏和高可靠性,并能快速定量,为EV71侵入细胞分子机理的基础研究,EV71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与疫苗中和抗体评价,以及筛选抗EV71感染抑制剂等工作提供了新的有价值的技术手段。
我所和协和医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陈盼,技术员宋子林和祁永和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李文辉博士为本文的通讯作者。该项研究由科技部973项目和北京市科委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