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昆士兰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在分子水平上对免疫系统进行了深入地理解,相关研究或为开发治疗一系列疾病的新型疗法提供新的思路。

图片来源:Thomas Ve.
这项研究或为科学家们开发治疗多种疾病和感染的新型疗法奠定了一定基础,研究者Bostjan Kobe说道,本文研究中我们首次发现,toll样受体蛋白下游信号的发生或许在机体先天性免疫系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这些受体蛋白或许是一把双刃剑,从一方面来讲,其能够帮助机体抵御感染,同时其还负责针对一系列疾病产生病理性的炎性反应,比如慢性炎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相关的疾病和感染相关症状等。
研究者认为,相关的信号通路或许能帮助他们开发治疗一系列疾病的新型药物;Kobe表示,信号组装结构或许能够为我们提供新的方法,利用理性的基于结构的方法来设计新型治疗性药物。这或许同之前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开发出的吸入式流感药剂瑞乐沙(Relenza)类似,近些年来,研究人员发现了先天性的免疫受体,尤其是toll样受体。
随后Kobe说道,信号机制问题目前依然比较有争议,在过去15年里很多研究者提出了一些不正确的分子模型,但这些模型所依赖的数据却极为有限;因此我们设法对这些信号进行重新组装,利用低温电镜来确定其结构,同时提出决定性的证据来解释细胞中的信号机制。
文章中研究者描述了一种名为SCAF(Signalling by Cooperative Assembly Formation)的新型信号机制。在进行最小刺激后一种大型的信号组装就会很快形成,而且还会很快被放大,这或许就是免疫反应的第一阶段所需要的;最后研究者指出,本文研究中我们阐明了当细胞膜受体感知病原体并且开启相应的免疫反应后细胞内信号被放大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或为开发治疗多种人类疾病的新型疗法提供新的思路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