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一项技术看上去取得了巨大的医学成功,是否会蒙蔽世人对“是否应该采纳该技术”这个问题的探索?这一典型的例子就是韩国的甲状腺癌超声筛查,只需30-50美元花费并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活动,政府也进行了倡议,成千上万人参与其中。导致的结果是,1999年韩国每10万人被检查出5例患者,而到了2011年这个数字变成了70例,大约2/3的患者选择了手术切除甲状腺和药物治疗,其实这两种方法本身对患者也是非常危险的。

有人会说那这是好事啊,那么多人的甲状腺癌都被早期筛查出来了,早诊断早治疗,这件事分明就是一个巨大的医学成功!但可惜的是,这被证明只是一个神话,这样一个昂贵和广泛的公共卫生计划最终并没有多挽救一人:甲状腺癌时韩国最常见的癌症,但是死于甲状腺癌的人数和其他国家完全相同,大约每100000人中一人。
直到2014年才有人建议应该停止这种荒唐的甲状腺筛查,但遭到了韩国内分泌和甲状腺外科医生协会的反对,他们认为甲状腺癌的筛查和治疗是基本人权。不仅仅是他们,许多国家都认为,甭管什么癌了,只要能早期检测就能挽救患者生命。这已经成为不可动摇的信念,人类对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即使有证据证明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也不会轻易放弃。
早诊断早筛查提高癌症生存率?
认为癌症早期发现能够拯救生命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初,当时医生意识到当肿瘤处于早期阶段被识别出来后往往治疗效果较好。下一个合乎逻辑的跳跃是假设早期发现肿瘤生存的机会就越好。其实对于一些特定类型比如肺癌、子宫颈癌和结肠癌等肿瘤来说,进行定期检查大有裨益,但不是所有的癌症类型都适用。大型随机试验如甲状腺癌(案例前面已经提过)、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证据已经表明,早期筛查不是救命稻草往往是广告。
多伦多大学领导的国家乳腺癌筛查研究历时25年,样本量覆盖了40-59岁的89835名女性,发现每年进行乳房x光没有降低乳腺癌死亡率。一些肿瘤与发现和治疗的时间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同时,过度的早期筛查还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许多肿瘤生长缓慢,在早期不会给身体带来伤害,然而很多人还是不必要的选择了甲状腺切除、乳房切除和前列腺切除等手术治疗。所以在人口水平上,最终的益处(获救生命)不大于风险(失去生命或被不必要的治疗妨碍生活)。前两年美国政府机构United State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也宣布乳腺癌检查mammograms是负面效果大于正面的。
今年美国的这个机构也给出了关于前列腺癌的 PSA 抗体血检的新建议。据统计,大约六分之一美国男性会在人生某一刻患上前列腺癌,但大部分此癌症发展得很慢,并不是足够恶性的(比如通过对越战时牺牲的美国士兵做解剖发现,不少士兵在30多岁就有了微小的前列腺癌变)。再根据以往数据:在1986-2005年二十年间,约一百万美国男性因为接受PSA检查而进行了手术或化疗,5000人死于手术,1- 7万人有严重的手术引发的其它问题,有一半人在精液中发现红细胞,20-30万人丧失了性能力,总体看来,PSA 抗体血检并没有带来真正的益处。

尽管如此,当人们进行相关癌症检测,并取出早期肿瘤或者切除相关器官时往往还是觉得他们的生命得到了挽救,而这些个人经历继续帮助保持误解的产生和扩大。同时相关的医疗和研究花费也是庞大的,也导致了肿瘤学家经常辩论什么年龄和其他风险因素将受益于定期检查。
疫苗真的导致孤独症?
这场风波起于1998年的《柳叶刀》,当时以英国肠胃病学家安德鲁·韦克菲尔德(Andrew Wakefield)为首的研究小组发表了一篇论文,描述了12名儿童肠胃病患者,其中9名达到孤独症的诊断标准,其中8名患者的家长报告说孩子的孤独症是在小孩接受了麻疹、风疹和腮腺炎疫苗(麻风腮疫苗,MMR疫苗)后出现的。研究小组认为MMR疫苗导致了某种慢性的肠道感染,进而影响到小孩的大脑发育,最终引发孤独症,建议将三种疫苗分开接种,间隔期延长。

这篇论文在学术圈和家长界激起轩然大波,并催生了一场公共健康安全大恐慌。许多父母拒绝或者推迟让孩子接受MMR疫苗,而选择分别接种三种疫苗的父母,也采纳了建议延长了疫苗接种的间隔期,后果是使得此后英国儿童罹患这三种疾病的比例显着上升。2004年3月6日,《柳叶刀》撤销了这篇论文,理由是其症状描述存在虚假,也没有得到当地伦理协会的许可。而13名共同作者中的10人,也发表申明:文章并不能得出结论说麻风腮疫苗将导致孤独症,因为有关数据不充分。
目前的研究都表明接种麻风腮联合疫苗不会导致孤独症,许多研究证实了疫苗里使用的水杨乙汞的安全性(关于水杨乙汞导致孤独症的类似事件发生在美国,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搜索相关的资料),并且在取消使用以后,并没有看到孤独症发病率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