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文表态支持“互联网+”,带来相关政策支持的同时,也提出了不少新任务。完成所提任务的难度如何?移动医疗又该怎么借助“互联网+”东风,实现循序推进?快来看“互联网+”为移动医疗提供的七种有力武器!
武器之一:以线上线下连接解决患者“心塞”难题
“互联网+”可以解决医疗行业哪些“心塞”问题?超过7000个医疗政务微信公众号正在帮助众多医疗机构优化医疗流程、提高医疗效率,直击“三长一短”、医患关系紧张、三甲医院人满为患、看病贵、看病没“售后服务”等“心塞”问题。“互联网+”医疗有助于优化就医体验。预约挂号、分诊导诊、检查检验报告查询、支付结算等就医全流程的互联网化与再优化,能够有效节省排队候诊时间,进而缩短看病出行时间。同时还能有效分流医院挂号窗口和缴费窗口的压力。
“互联网+”医疗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移动健康管理、在线问诊等可以让医生在线充分倾听患者需求。电子病历记录、电子处方等技术有助于患者获得更高质量的诊疗服务,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互联网+”医疗有助于改变健康管理方式。可穿戴设备、健康管理软件等为互联网+医疗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可以帮助消费者持续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从而调整生活习惯、加强身体锻炼、做好疾病预防。这又能够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减少医院看病次数,帮助降低医疗机构压力。
“互联网+”医疗有助于降低医疗成本。基于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等技术,患者可及时获得医疗信息与医疗支持,主治医生可对患者情况进行持续跟踪、合理用药,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就医频次和医疗费用。
武器之二:由慢病管理切入“60+”医疗健康服务市场
什么是互联网医疗的“60+”市场?大健康产业顶层设计专家罗百辉表示,随着互联网医疗产业的不断扩大,直接或间接服务60岁以上人群的初创项目,正越来越多地吸引各方主体参与。面向“60+”消费者的慢病管理、健康服务、养老服务,逐渐成为互联网医疗的重点。
“60+”医疗健康服务是庞大市场。“60+”医疗健康服务是指面向60岁以上人群提供的的互联网医疗产品与服务。自1964年起,中国老龄化曲线一路向上。截至2014年底,中国60周岁以上人口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口破2亿的国家。人口老龄化将对健康养老服务、医疗保健的需求明显增加。据统计,老年群体对医疗健康的需求是青年人的3-5倍。
慢病管理是“60+”的刚需市场。慢性病是占用医疗资源最高的疾病之一,约占70%的医疗卫生费用。而老龄人口是慢性病的主要群体。据BCG和SwissRe联合发布的报告预测,65岁以上老龄人口患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哮喘、关节炎等慢性疾病的概率是15~45岁人口的3~7倍。中国60%以上老人患有慢性疾病,人口超过1亿。基于互联网进行慢病管理,对降低医疗成本具有明显优势。例如,美国糖尿病患者研究表明,慢病管理可使医疗费用降低42%。因此,面向老年人口的远程检查和监测、生活方式管理、可穿戴式给药、药物依从性管理等医疗健康服务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腾讯于年初推出的血糖仪“糖大夫”正是这样一款医疗设备,通过将设备测得的血糖数据同步到微信上,从而达到远程及时监控父母血糖水平的目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相比年轻群体,老龄人口对互联网普遍存在认知和应用障碍。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网民仅占网民总数的2.4%。这就需要在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中针对老龄人口特点加强用户宣传与培育。
武器之三:瞄准细分领域升维发展医疗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设备在医疗领域有哪些玩法?可穿戴设备的医学价值日渐凸显。用户认知率的提高直接拉动我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在2014年实现了200%以上的增长,销售额达到45.5亿元。健康监测设备品牌Fitbit上市首日股价暴涨50%更增强可穿戴设备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信心。2014年,我国互联网医疗14%的融资资金投向了可穿戴设备。互联网艾美仕咨询(IMS)报告称,健身和医疗可穿戴设备将在可穿戴设备市场占据60%乃至更多份额。瑞士公司Soreon研究预测,到2020年可穿戴设备能帮助挽救130万人的生命。
我国现阶段医疗可穿戴设备功能不强。国内医疗健康可穿戴设备已超过150款,主要面向大众、儿童、老人、女性、婴幼儿和孕妇等群体,提供对运动、睡眠、体温、心率、血压、皮肤水分、孕妇胎心、脑电、体围等体征数据的记录和监测功能。由于缺乏“杀手级”应用,现有设备的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其中重要原因在于现有可穿戴设备的医学价值相对较小,没有契合用户刚需,导致用户参与度不高。
未来医疗可穿戴设备的创新方向。从国外发展情况看,医疗可穿戴设备往往专注于医疗技术细分领域的产品创新和应用。1.记录更精细化体征数据的可穿戴设备。除了记录常规体征数据外,还可记录皮肤温度、眼球活动等数据。2.具备血糖、甲状腺、眼部疾病等检测功能。例如ScrippsHealth公司的纳米传感器可通过注射进人体来检测患者的血糖水平。3.具备生物识别、提醒功能。Bionym公司研发的Nymi腕带可以通过心跳数据来生成唯一的ID并解锁设备;LirScientific公司研发的Brightly设备通过生物传感器提醒慢性病尿失禁患者应该小便的时间。4.针对特定人群的可穿戴设备。比如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健康腕带,能帮助父母监测宝宝睡眠、心率等信息的婴儿脚环等。
武器之四:将医疗数据转化成生产力
“互联网+”医疗,可以共享、开放哪些数据?人工智能系统Watson在“阅读”全部7万份相关数据资料基础上,短时间内发现了8个新的标靶药物。而靠人工研究,全世界所有肿瘤研究人员每年可能仅能发现一个新的潜在标靶药物。
医疗数据爆发式增长,并呈现复杂多元特征。传统意义上,医疗数据包括病人基本数据、入出转院数据、电子病历、诊疗数据、护理数据、医学影像数据、医学管理、经济数据等产生于医院的临床数据。随着智能设备和电子病历普及引发医疗数据呈现几何倍数增长,医疗数据更包含了可穿戴设备收集的自我量化数据、网络数据、医学研究或疾病监测的数据等所有与医疗健康相关的数据。这些数据与个人生命息息相关,不仅重要、敏感,而且更具复杂性和多样性。据统计,到2020年,全球医疗数据将急剧增长到35ZB,相当于2009年数据量的44倍增长。基于如此庞大的数据进行分析、应用对临床操作、付款/定价、药物研发、公众健康等都有着巨大的作用。麦肯锡在其研究中指出,排除体制障碍,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美国的医疗服务业一年创造3000亿美元的附加价值。
我国医疗数据共享、开放面临“三座大山”。一是数字化程度不高导致“原材料”缺乏。我国医疗行业每年的IT投入规模仅占卫生机构支出的0.8%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3%-5%的水平。电子病历、影像存储和传输系统、体检中心管理系统等临床信息系统的实施比例均不足50%2。二是标准不统一导致数据无法流动。由于数据采集交换标准、接口不统一,医院内部及医院之间多无法实现互联互通,医疗数据的离散分布削弱了医疗系统的数据整合和挖掘能力。三是隐私壁垒导致数据无法大规模使用。医疗记录、疾病档案往往涉及个人隐私,但如何对数据进行脱敏和规范管理,以保证在不泄露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实现医疗数据的深度应用,还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
我国或许可以这样开放共享医疗数据?一是医疗服务消费者端数据的标准化与开放共享。这涉及患者满意度调查、药物不良反应、可穿戴设备采集的健康数据等。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向社会开放的第一批数据就是2004-2013年FDA收到的药物不良反应的数据。对医生进行评价和的医疗领域的“大众点评”网站在美国已有40-50家。二是基于医联体、医生集团等实现区域数据共享。医联体通过纵向医疗数据的打通共享,有利于抑制医院过度医疗、重复检查、重复用药。自2008年至2014年2月底,上海医联工程的实施为病人累计节约近8000万元的医疗费用。三是鼓励互联网公司与医疗机构合作共享数据。腾讯近期与贵州百灵达成“互联网+慢性病医疗服务”战略合作,双方将依托腾讯丰富的用户数据基础,构建慢性病用户大健康数据中心,贵州百灵则基于这些数据研发、生产、临床检测相关药物,为患者提供全面的远程医疗咨询、管理与诊疗服务。